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六西格玛,往往会感到惊讶:缺陷率只有百万分之3.4,在统计学上接近完美。实践中能这么容易获得吗?在第一次接触六西格玛的群体中首先引起的不是他们的怀疑和求知欲,而是一种被拒绝感。他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没有必要的。因为大部分人——甚至一些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只是习惯于在宏观层面思考问题,有时候对微观数据的量化并不感兴趣,或者说非常不屑一顾。
一位中国企业家对我说:“我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了,没必要对细节那么认真。我知道人们爱吃甜水果,所以我卖给他们,大量出售,然后赚了很多钱。为什么我要在乎那么多水果偶尔有虫子?没人能做到这么精细的管理。”
显然,他的观点代表了一种共同的愿望。在大多数人的思维里,越接近完美的东西越不真实。人们很难接受,甚至下意识地拒绝追求。同时,人们往往认为追求完美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很可能得不偿失,毫无效果。
然而,千百年来,人类不是一直在通过追问获得真相吗?
我们曾经在质疑中接受全面质量管理,也在质疑中接受精益生产。这些新的管理理念刚提出来的时候,曾一度被争议和怀疑。但在实践中,他们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变革带来的好处,并在一段时间内引领了人类企业变革。人类历史上的变革不都是在质疑新思维和思考传统思维的博弈过程中实现的吗?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应有的疑问去解读六西格玛。在怀疑的基础上,理性理解其内涵,然后掌握六西格玛的精髓,熟悉六西格玛的应用。
人类在一步步前进,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理解、接受、改变、完善来创造改革,把文明社会推向新的高度。面对变化,我们需要质疑,我们必须质疑。就像六西格玛,我们需要一个评价标准来评价改变前后的差距,这样才能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任何知识来说,这都是一个伟大而有益的探索过程。
对于六西格玛,不要做表面的误解。没有耐心细致的过程阅读六西格玛,就无法创建自上而下的共识基础。掌握六西格玛的精髓,熟悉六西格玛的应用,这才是理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