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格玛在制造业的流水线工艺和硬件工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软件行业按捺不住,开始将六西格玛植入软件领域。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回过头来看,六西格玛似乎并没有给我们在软件领域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收获。
那么六西格玛的植入真的是一个错误吗?不要。目前六西格玛在软件行业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它的曲解。我在这里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误解1:六西格玛仅能度量缺陷密度
在实现六西格玛项目时,组织会被三个基本问题所困扰:“如何计算适马?”“什么是缺陷?”什么是机会?“由于数据的原因,许多软件组织只使用缺陷密度作为sigma度量。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缺陷密度只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度量,并不等于用户使用软件产品的满意度。如果缺陷密度等过程中的测量不能与最终用户的使用联系起来,那么这个测量的意义就不大。
误解2:只有具备CMMI高成熟度的软件组织才能使用六西格玛
这种误解主要来自理解的局限六西格玛。其实当你理解了六西格玛的本质,你会发现它和前面提到的六西格玛的使能项目一样,也和CMMI1.3的GPs和CMMI2.0的II、GOV有着密切的联系。事实上,六西格玛的很多思想、原理和方法都可以帮助到任何层次的软件组织。
误解3:六西格玛仅仅是统计技术的使用
六西格玛(sigma-statistics中的标准差)这个名字是造成误解的原因之一。消除变异是六西格玛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绝不是唯一的重点。六西格玛的方法也包含了很多非统计的方法,统计和这些其他的分析方法使得六西格玛更加完整和有意义。
误解4:六西格玛可以有效用于整个软件过程开发
软件产品的生产虽然有自己的流程,但和流水线产品的生产完全不同。没有哪两个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是完全一样的,同一个品牌的水杯生产过程千百遍也没有区别。创新是软件开发过程的常态,所以很多软件子过程的数据量并不大,这给六西格玛的改进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当六西格玛被植入到软件过程中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规范化的重复活动,比如评审和各种测试活动。
误解5:所有六西格玛项目都必须产出经济效益
注重ROI和经济指标是六西格玛的吸引力之一,这也导致一些人认为所有六西格玛项目必须马上产生经济效益,后果就是忽视了六西格玛项目成功的必要支撑基础。在将六西格玛植入软件的过程中,组织往往需要实施一个所谓的使能项目,作为组织支持持续有效改进的战略输入。其思想与CMMI2.0的两个实践域II和Gov非常相似。
误解6:六西格玛 = CMMI四级实施
就评测需求而言,六西格玛无法覆盖CMMI高成熟度架构的建立和落地,六西格玛不等于CMMI 4级。
误解7:六西格玛是改进的唯一绩效目标
许多实施六西格玛的软件组织都以6σ水平的绩效目标作为改进的终极目标,却忽略了与组织其他重要指标的关联,如利润率、响应时间、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市场份额等。测量不是目标。什么样的测量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让改善投入最终体现在核心指标的提升上。消除变异不应该是软件组织改进的目标,最大化价值和最小化变异带来的损失才应该是目标。把六西格玛植入软件的时候要记住这一点!
我同意六西格玛的很多内容。如质量成本的概念,从顾客而来到顾客的思想,改善闭环的方法等。合理的应用可以用于软件过程的改进。